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的提升,化学化工领域的突飞猛进,过去一套陈旧的化工人才教育培训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多年站在化工科教领域第一线,魏新利高瞻远瞩,很早就意识到创新化工高等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率先踏上了科教改革破冰之旅。
魏新利,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院长,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化工系统首批跨世纪优秀拨尖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能源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专家等职。
“化工类专业人才的服务领域必须由化学工业转变到过程工业;服务领域的主要学科背景必须由化学工程与技术转变到过程工程与技术;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必须转变到掌握过程科学与过程工程。”魏新利认为,化工类专业人才教育培训应更加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该系列思路的指导下,他在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经验的同时,根据过程工业由过程工艺、过程装备、过程控制构成的特点,提出将化工类专业课程方案配置定位为“一体两翼”的改革方案,逐步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成果于2005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针对目前工科人才教育培训都会存在的校内实训基地不足、校外实习效果不佳、学生联系就业严重冲击毕业环节等问题。魏新利进一步开拓创新,致力于工程教育新模式的构建。他牵头联合20多家大型相关企业,组建了“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面向工程人才教育培训合作联盟”,通过双方互动交流,有效解决了各种难题。该成果目前已在2010届和2011届本科毕业生中试行实施,广受学生及企业的好评。
在教学实践上,魏新利积极投身教学第一线,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与前沿不断尝试教学新方法,努力推进教材及教育学生的方式的改革,成为这一领域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他主编或参编了9部相关教材,其中《过程装备成套技术》和《过程设备设计》被指定为全国通用教材,分别获中国石油化工协会优秀教材一等奖,并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教材,其它均被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全国通用教学参考书。
注重多媒体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成为其改革创新教育学生的方式的亮点。结合教学实践,他建立的《化工设备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课程网站,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同行师生的辅助教学平台。
作为化工与能源学院的院长,教研工作以外,魏新利还承担着繁重的管理工作。多年来,他将个人魅力与领导艺术智慧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诠释了锐意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魏新利总结提出了学院内涵建设的三大主要任务,即“文化建设、学科建设、体制规章建设”。他认为,学科建设应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基础研究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在三个注重(凝练学科方向、会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的指引下,通过夯实基础、构建团队、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四个步骤来实现。
他带领学院班子,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道路。在2007年的国家重点学科申报中,“化学工艺”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9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又获批。学院的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提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四大修养,八大作风”,用于引导教育教师。在魏教授的带领下,学院逐步形成了协作、奉献、求是、创新的良好院风和务实、高效、协调、规范的工作准则,为学生成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魏教授的领导下,团队坚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取得了十几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2010年,他的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而他本人也荣获2011年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和河南省首批2011“感动中原”年度人物等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一身肩挑教学、管理等多重重任,并没有阻止魏新利在科研上的前进脚步,针对当今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现状,他率领自己的团队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研发出多项新型、高效、节能装置。其中,研发出的新型高效换热设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化工教育三尺讲台上已近三十年光景的魏新利,而今面对一支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学科队伍,面对一批又一批思想上过得硬,技术日趋精湛的化工青年,更坚定了他继续走科教创新之路的信念,前方路虽不平坦,但有了他所重视的团队的支持,他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Copyright © 球王会官网|APP下载 版权所有 沪ICP备19041798号-1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